十月的鼓楼,秋韵正浓,创新热潮涌动。10月26日,河海大学110周年校庆期间,鼓楼区与河海大学共同举办产学研合作对接会,这场“高校科研”与“区域产业”的深度对话,既是双方多年协作的延续,更是共拓发展新空间的全新起点。众多河海大学校友企业积极参与,为这场对接会注入了强劲动能,成为校地协同创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校地合作根基深:共筑双向奔赴新格局
回溯鼓楼与河海大学的合作历程,早已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坚实格局。2019年,鼓楼区与河海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聘请24位“专家河长”为生态鼓楼建设提供智囊支持。“专家河长”们提出创新治水思路,亲赴现场指导防治工作,聚力破解治水难题;深入研究论证幸福河湖评价体系,协力打造金川河、西北护城河等26条幸福河湖。今年以来,鼓楼区与河海大学产计划重启大学科技园建设,打造以水资源为特色的大学科技园。科研平台建设更是亮点纷呈。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持续为鼓楼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优化提供技术支撑;共建的江苏禹治流域管理技术研究院,作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带领产业链平台26家企业打造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水管理全过程全产业服务链,与河海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发挥产学研桥梁纽带作用。
实地调研互动强:走进企业一线架起协作桥梁
河海大学相关学院及校友企业家代表,走进河海大学校友企业通达海科技、巨鲨医疗及优质合作伙伴华能总部参观调研。河海郑建国老师创办的通达海科技深耕司法信息化30年,成功上市并为全国法检系统贡献了司法数字化转型的“鼓楼方案”,司法智能化产业园落地幕府创新小镇。校友王卫创立的巨鲨医疗是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深耕医学图像智能显示、AI辅助诊疗等领域,已申请国际和国内专有技术1000余项。华能江苏公司与河海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在电力、新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联合建设“河海大学-华能江苏新能源中心”,共同承担科技项目4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
这三家企业不仅是鼓楼区绿色能源与信息产业领域的标杆企业,更是校地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优质潜在伙伴。河海大学在绿色能源、水资源利用、信息技术等领域积淀了深厚的学术底蕴与丰硕的科研成果,为国家战略实施和行业发展培育了大批栋梁之才。
当前,鼓楼区正聚焦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把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作为科创先导产业核心赛道重点布局和发力。在绿色能源产业,成功吸引五大发电集团在内的15家能源央企设立44家二、三级子公司,国网江苏公司、华能江苏公司等龙头企业集群布局,形成覆盖能源供给、技术创新、绿色发展的全产业链生态。在信息产业,立足“算法名区”战略定位,加速构建全省唯一的“算法+算力+数据”全要素产业生态圈,与百度飞桨共建江苏首个飞桨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与火山引擎探索共建鼓楼区人工智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技术攻关、企业集聚、成果转化的闭环生态。我们将加强优质资源的搓合匹配,促进供需双方信息共享,打造绿色能源、信息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对接成果成效显:政策护航+技术路演激活创新活力
活动现场,河海大学围绕绿色能源、信息产业,对5个技术成果开展路演,引发校友企业代表热烈关注。硅和碳化硅混合型光储变流器技术,已支撑30余个重大工程;多源因素融合驱动的风功率集中预测系统,为江苏156个风电场站提供高精度预测,获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水光储互补微型发电系统,在东南沿海乡村景观照明应用中显现实用性与减排效益;中小流域智慧水利软件系统解决方案,已落地水利部信息中心、重庆水文局等单位;主动防御安全可信自主PLC,适用于水利水务等工业自动化场景。
近年来,鼓楼区深化政企对接活动,完善“一站式”全要素服务,努力满足资金、空间、场景等多元需求。强化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出台“科技九条”“拨投结合”等政策,加强与南创投、毅达资本等合作,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同时,依托区内丰富的产业基础与创新资源,提供更多绿色能源、信息产业发展应用场景,全力营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优质发展环境。
未来协作向深行:共筑绿色与智能发展新蓝图
鼓楼与河海大学的合作正从“广度覆盖”向“深度融合”迈进,未来,双方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聚焦鼓楼 “1+2+3”产业体系,依托国家级、省级科创平台,深化“中国水谷”科创园建设,通过校企共建创新联合体等形式,让河海大学的科研活水更精准地灌溉鼓楼产业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