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科学技术局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工作要闻

推动科产深融 新研机构要“创”也要“闯”
责任编辑:紫金山新闻  发布时间:2025-07-28 10:55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以电火花为“刀”,“刻”出国产航空发动机核心零部件,这是南京市首批新型研发机构——江苏集萃精密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萃精密所)。

孵化科技企业,“养”出一批独角兽、瞪羚企业,这是江苏省新型研发机构——中科南京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

在南京,一批新研机构正蓬勃“生长”,或承担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任务,或发挥高校院所知识和科技成果的“外溢”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数据显示,全市358家市级新研机构中,218家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新研机构究竟“新”在何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哪些经验?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南京新研如何发挥更大作用?

“放大镜”看新研创新已扎根,孵化正“质变”

静悄悄的水面下,一块金属材料正被整体打磨成一个内外两圆环相连的环状结构,圆环之间是一眼数不清的一片片刀锋状结构。

这看似简单的画面,其实隐藏着航空领域一项重大技术难题突破的线索。“中间刀锋状的是发动机叶片,以前大家精密加工技术不到家,只能分开加工,再把一片片叶片组装到两个圆环中间,组成一个叶轮。”集萃精密所董事长赵建社解惑道,叶轮是航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实现整体加工后,意义重大,“整体尺寸更小,减重效果明显;结构更优化,避免了磨损,发动机的效率也能提高不少。”

类似的技术突破和产品生产画面,还有很多。在集萃精密所3楼的产品展示间内,一批整齐摆放的金属部件熠熠发光。它们的“兄弟姐妹”有的刚刚实现了从0110的转变,即将成为我国火箭发动机的关键部分,飞向太空;有的则已完成我国部分直升机机型的国产发动机核心部件替代重任……

几十公里外的江苏南创化学与生命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也有好消息分享。

“我们自主研发的新材料下半年就要量产了。这几年引进孵化的科技企业也达到了32家,大部分都在茁壮成长,有的已经发生了质变。比如诺令生物,2019年我们介入孵化时,整个团队只有2个创始人,现在已经完成了C+轮融资,估值有十几个亿了。”董事长蒋晓忠说。该机构由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科学家郭子建院士团队、南京生物医药谷、南京药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共同组建。

新研机构孵化的企业视角呢?

“最近公司发展得很不错。非对称性视频压缩技术、电力输变配无人机智能化巡检等技术落地后很受认可,订单量稳步上升,去年业务营收约有1.2亿元。”中科方寸知微(南京)科技有限公司品牌经理沈阳语气轻快地说道。该公司是中科南京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孵化的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企业,是全球少数能够提供“AI芯片—平台—算法”全栈自研软硬件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公司之一。

“显微镜”析活力制度、模式创新释放人才优势

“在精密加工方面,我们团队专门做从01、从110的工作。可以说工艺技术上,在国内肯定是一流的。”赵建社语气里那份掷地有声的自信,根子是制度优势托举的底气。

集萃精密所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产业研究院和浦口经济开发区合作共建,实行团队控股机制,研发收益归公司所有,增值收益按股权分配,人才团队拥有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和转化收益权。“公司一共50多人,其中40多个是研发人员,在这样的机制下,大家干劲自然足。”赵建社说。

2021年刚刚戴上博士帽的陈玉荣,便凭借着自己研发的航空航天陶瓷基复合材料超声加工装备及工艺开发技术成果,成为集萃精密所机械加工中心主任,其团队每年还能获得成果产业化的业务奖励。目前该成果已运用到我国飞机发动机生产上,能在降低加工成本的同时有效延长发动机叶片使用寿命。

作为一家新型事业单位,中科南京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面对不一样的试卷,也给出了类似的答案——模式创新。“我们推动构建了‘5V一体’创新模式。”院长助理范磊介绍,所谓“5V”,是指在地方产业园区、基础科研培育基地、技术转化应用中心、科技成果研发团队和产业化服务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五方共赢的创新模式。以中科硅纪成立为例,“灵巧手”底层基础技术研究经过科研培育后,通过麒麟科创园和中科南京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共同筛选,在技术转化应用中心进行成果转化孵化。在产业化服务团队的帮助下,“灵巧手”科技成果研发团队以离岗创业形式成立产业化公司。如今中科硅纪已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关键跨越,正加速竞逐“万亿蓝海”。

在蒋晓忠看来,新研机构之“新”就在于新质和新机制:“新质”指的是科技导向,在机构目标定位上,要以服务国家重大任务和经济社会需要为核心,推动前沿科技的产业化;“新机制”,即新研机构相对于传统科研单位和高校实验室来说,在管理上更灵活。“比如传统机构往往只专注于创新链条的某一环节,而新型研发机构是集研发、服务、孵化、生产等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平台。我们的研发人员不仅自己做研发,也可以为初创团队提供技术服务,此外我们的设备也全面开放。”蒋晓忠说。

“望远镜”看前景自我“造血”闯市场是关键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作为科学技术到产业发展的“连通器”,新型研发机构要如何实现“更强更新”,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新动能?“自身的科研实力和产品一定要硬。新型研发机构唯有形成自我‘造血’能力,方能实现高水平发展。”蒋晓忠认为,“只有机构自己长得‘更壮’,才有能量孵化更多科技企业。”

新研机构江苏集萃移动通信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萃移动通信所),2018年落地实体化运营。多年来,集萃移动通信所依靠研发实力,在5G专网、卫星通信、物联网、工业互联网领域,广泛开展技术研发和服务合作,年营收稳定在5000万元左右。同时,累计孵化企业十余家,另有3个项目正推进孵化。

“关键在于转变‘吃奶’思维,要有多元化的经费筹集模式。”集萃移动通信所总经理张昭涛说,他们要把研发做成产业,通过技术服务在市场上找准生态位,实现公司稳健发展。“新研机构的负责人和核心团队一定要有创业者心态,围绕市场去‘倒逼’科研和成果转化。”赵建社表示,在不了解产业需求的时候,费力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往往难以成功;反过来说,带着产业需求去“倒逼”,将科技成果转化的思维从“我有什么”转换为“你要什么”,更容易推动成果在市场落地。赵建社还提到,人才是新型研发机构的“生命线”,必须有稳定的、投入主要精力的人才队伍,并赋予科研人员相应的自主权。